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校举办2025医学教育分论坛

2025-07-28 23:41:54T T

盛夏北京,古都新韵。7月25-2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指导,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承办的“医学教育论坛(2025)”在北京隆重召开。吸引了来自全国230余所院校进2000余名专家学者、教育教学管理者及师生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举。我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基础医学院、眼科学院等学院以及教学基地代表等60余人参会。

本次论坛包括20个前置工作坊,工作坊由我校协办。7月25日,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四川大学等17所院校的教学团队,围绕医学教育研究,AI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教师发展、考核与评价等前沿议题以主题分享与互动研讨的模式展开深度交流,吸引逾千人次参与,现场学术氛围热烈,互动频繁,与会者表示收获颇丰。

7月26日为大会主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林蕙青,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沈洪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高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副主席Geneviève Moineau,西太区医学教育协会主席Wayne Hodgson,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等多位领导、院士、专家出席大会,会议由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太区医学教育协会副主席王维民主持。围绕“新范式 新挑战:数智赋能 融合发展”这一时代命题,论坛汇聚了医学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与资深实践者,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专业交流,展开了一场关于医学教育的高层次学术对话,为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

本次大会共计10个分论坛,7月27日,我校承办的分论坛五以“医学生发展与成长”为主题顺利举行,特邀清华大学李曼丽教授、香港大学Fraide A.Ganotic、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维民、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所所长史秋衡、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吴红斌、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国际医学生协会联合会亚洲太平洋区域主任Sharif Mohammed Sadat、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焦楠、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医学教学部部长卿平、汕头大学辛岗教授等10位专家做专题报告;同时邀请其他院校医学专家与学生参与圆桌论坛以及优秀征文交流等环节,共计200余人参会,论坛由我校原校长余曙光担任主席。

余曙光致辞,提出在科技革命重塑世界、健康挑战日益复杂、教育范式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当前医学教育亟需以前瞻性思维和系统性布局推动战略性革新,其核心在于培养兼具卓越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他重点介绍了mg老虎机游戏在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实践,包括构建“通识-素质-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中医药信念教育体系、推进"数智赋能"教育转型、打造“融合互促”的成长生态,实施“未来科学家计划”等特色举措。他表示,面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需要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探索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他呼吁与会专家学者深化交流合作,以创新思维破解医学教育难题,为全球医学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实践方案。

大会特邀嘉宾李曼丽以“拔尖人才培养的张力与限界:基于‘强基计划4年追踪调查研究的数据为题,以领域技能、创新潜质、学术志趣三个维度评价拔尖创新人才,分析“强基计划”学生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当代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破界限,塑造新的教育文化取向,构建以学生个体充分发展为目标的、充满活力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Fraide A.Ganotic分享了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学计划师生合作计划的实践经验与体会,重点介绍了朋辈教学模式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运用与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鼓励学生成为合作伙伴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到教学设计伙伴的角色转变,师生共建包容性学习环境。

王维民详细介绍了医学生发展与培养调查(CMSS)项目实施情况,深入分析第四代医学教育的内涵,全面解读CMSS项目关注到医学发展与培养质量情况及有效环节等情况,提出面对第四代医学教育新范式,需从学生成长的视角评价医学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多维服务体系,通过数智驱动构建科学、持续优化的医学生发展与培养评价体系,助力医学教育发展。

史秋衡以大学生发展的理实策略为题,提出在学理与实践的双重规律驱动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脉络逐步深入到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重视跨文化情境的理论内化及本土再造,推进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深层学习方式转型,成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他强调应回归教育本质,关注人才培养,更应关注成长体验,设计优良教育教学过程是育人之道的关键。

吴红斌以“Yi路同行:研究助力医学生成长与发展”为题,重点介绍了Yi路同行项目从项目缘起、设计、干预、结果到反馈的全过程,旨在通过干预措施提升医学生职业承诺,促进其职业发展。聚焦学生从基础课程学习向临床专业实践过渡的关键期,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素养提升深度融合,为学生搭建起成长的桥梁。

焦楠分享了对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经验,强调高等中医药教育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布局、思考和担当,并详细介绍了以“四新”建设为统领,创新人才培养举措,自主培养中医药领军、卓越、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国际医学生协会联合会亚洲太平洋区域主任Sharif Mohammed Sadat指出在医学教育范式转型的背景下,学生主导的主动性是在专业成长中的核心要素。基于IFMSA在亚太地区的实践经验强调学生自主领导力培养可有效培养未来医师的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更能促进医学教育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

郑加麟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给医学生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聚焦数字化医学教育创新的难点,介绍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强调数智化背景下医学生发展的方向需拓展国际视野,为探索医学教育国际化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卿平和学生王婧涵以师生同台互动的形式介绍了学生发展视角下的医学教育方法,结合真实学生案例的分享了“师生共学工作坊”的实践成效,提出“以学为中心”构建从“如何学”“如何用”到“如何教”的培养体系。

辛岗介绍了学生学习互助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通过搭建跨年级学业互助平台,以教师指导,学生运行的模式,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成长。重点介绍了“课程学长”计划等创新教学项目,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让学生从设计、运行到评估自主推进学习的全过程,探索同伴互助学习的新路径,为教育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圆桌研讨环节,各位研讨嘉宾围绕分论坛主题,从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医学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具体应用的新见解,共探数智时代医学教育新范式。

为深入探讨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趋势、新模式与新发现,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王辉老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第二附属医院罗昌霞老师、北京大学研究生周海淳3位会议征文获奖作者代表,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为医学教育战略性革新提供了新思路与实践参考。

分论坛各环节分别由mg老虎机游戏教务处处长胡一梅、安徽医科大学副校长文育锋、北京卫生职业学院院长付丽、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张蕊杰、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刘英超、mg老虎机游戏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朱鸿秋主持。

本分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专家、管理者与学者近200人参会交流。分论坛聚焦医学生本身,通过多元对话,为构建更高水平、更具韧性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对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图/人事处 游宇  审核/胡一梅  编辑/王其奇  终审/张希)


终审:宣传部新闻管理员